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开展

来源:凯迪网    时间:2023-04-19 11:00:04

观众观展。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长江网讯(记者包孟 通讯员鲁黎)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4月18日,“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南主馆三楼特展厅对观众开放。


(相关资料图)

“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长江中游地跨鄂(湖北)、湘(湖南)、皖(安徽)、赣(江西)、豫(河南)五省。大江在此南合沅湘,北合汉沔,与中原地区山水相连。而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揭示,主要依靠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

屈家岭文化时期出土的文物玉璇玑。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展览分为“九江甚中——古国时代的长江中游文明”和“江汉朝宗——夏商周时期的长江中游文明”两个部分,集中展出2020年以来鄂、湘、皖、赣、豫五省考古新成果,聚焦公元前3700年-前221年的长江中游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到中原夏商文化对本地文明的催生、周王朝对南方的经营、楚对南方的开发直至秦统一这一重要而长时段的历史进程。

展览展出文物180余件(组),其中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曾国墓地等出土文物都是首次展出。湖南澧县孙家岗、湖北天门石家河出土的肖家屋脊文化玉器造型精美、种类丰富,是中国早期玉文化的重要代表。随州枣树林墓地曾公求编钟是近年湖北出土最重要的音乐文物,刻在钟上的铭文对于研究曾国历史,破解曾国之谜有重要意义。

观众呈半蹲状态了解文物详情。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长江中游文明既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演进模式,同时又与中原有着广泛的互动和交流,最终完全汇入到中华文明发展的洪流中。”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说,这里是古人类的摇篮,“郧县人”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自新石器时代始,古人于此育水稻、兴水利、建城池、通舟楫,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进入夏商周时期,长江中游是中原王朝重视并精心经营开发的南土,禹征三苗,商伐荆楚,昭王南征,曾国临有江夏,楚国称霸江淮,归于秦王朝的统一。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本次展览。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此次展览虽重点展示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但也带观众了解长江中游文明与长江下游文明的联结。现场,王先福馆长向现场参展观众介绍由江西国字山出土的两件有铭铜戈(戟),经专家考证,铭文分别是“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台王旨殹之大子不寿自乍元用矛”,器主分别为越王勾践的玄孙翳和翳的一个儿子不寿,与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越王勾践剑一起,显示了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流。

由江西国字山出土的两件有铭铜戈(戟)显示了吴越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流。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王先福认为,本次展览充分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的成果,体现了新时期考古工作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此次展出的展品《云梦睡虎地秦简》,带观众了解秦统一前夕政治文化变革的生动体现。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自202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一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对众多遗址的科学发掘和研究为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镇馆之宝绿松石镶金饰件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长江网记者包孟 摄

本次展览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江西省文物局主办,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荆州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天门市博物馆、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等文博考古机构参展。

展览将持续至8月10日。

【编辑:朱曦东】

X 关闭

推荐内容

这是标题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养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